几个嘴馋腹黒的小人一起合伙毁掉了国家栋梁。一时间朝野是议论纷纷,人在做,天在看,这样一个大功臣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天下人闻之齿寒,这也成了压垮后唐李存勖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观郭崇韬的一生,他用自已的行动证明了他是后唐首屈一指的文武全才,只可惜命中不济,遇上了一位昏庸的主,他直来直去,不会婉转,使得喜欢别人拍马屁的领导百般烧脑,否则统一中国争霸赛的擂主也轮不到后面的小赵同志来坐了。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只在天空中转瞬划过,但他的政治和军事业绩在史上留下了夺目的一页,久久为人们所传颂。
总体上说,郭崇韬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对于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他昰个实力派,不但忠贞不二,而且屡建奇功,其他人难有比过他的,平定蜀地,他更是功高盖世。但他非但没有因此而制约住和他做对的宦官,反而死于宦官之手。
分析一下原因,在郭崇韬方面也有很多教训。
郭崇韬本人有不少缺点,一是没有远大而周全的谋略,虽然临机能果断行事,但这只能在军事方面有用,用在政治和为人处世,特别是和那些受阉割性情和一般人不同而且又喜欢听些好话的宦官们相处,郭崇韬的军人性格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再加上他说话直来直去,丝毫没有顾忌,更是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宦官。例如,他在进军蜀地的时候,就对小鲜肉李继岌说:"蜀地平定之后,大王就是太子了,等到将来登基后,最好全部除去宦官,优遇士族,不单单是罢黜宦官,就连骟过的马也不要骑。"宦官们因此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就算张承业这样忠贞的人还活着,也不会原谅郭崇韬说的这种不负责任有些侮辱性的话。
郭崇韬的第二个缺点就是气量狭窄,容不下人,在他功高权重的时候,任意排挤他人,不知道尽量团结一些人,共同对付那些小人或者弄权的宦官,结果使自己孤立无援。
在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有些钻营的小人就千方百计地巴结他,郭崇韬不辨优劣,竟不由地与之同流合污。他的同事豆卢革向他献媚说:"汾阳王郭子仪是代北人,后来迁移到华阴,侍中大人您世代在雁门,和汾阳王大概有些关系吧。"郭崇韬就顺水推舟地说:"乱世之中家谱不幸丢失,先人们常说汾阳王是我们四世之祖。"豆卢革接着说:"难怪大人如此英武多谋,原来是汾阳王的后代。"
从此,郭崇韬就以郭子仪的子孙自居。郭子仪是唐朝著名的大将,也是功高盖世,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郭崇韬这样妄自攀比祖宗,说明他的虚荣心也很大。他这样也就算了,郭崇韬却要求别人也要有高的门第才能做高官。他派人审查官员们的门第,一旦发现门第不高,轻的革职,重的还要治罪。从而得罪了一大批出身低下的官员。
有旧功臣要求升职,他便溜酸溜溜地说:"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干,但可惜门第有点低,我不敢提拔你,否则就要让名流耻笑了。"由于以门第看人,郭崇韬丧失了一些旧臣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排挤,更是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郭崇韬的第三个缺点是粗鲁而刚愎自用。他遇事沉不住气,既不知道前人的成败经验与教训,不能拿来借鉴,又不知道权衡研究当时的实际情况,只知凭意气用事,像对李继岌所说的轻蔑宦官的话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样看来,郭崇韬已经是很孤立了,在宦官对他发动致命攻击的时候,没有人出来为他这个"名流"说情以化解灾难。所以史书上说,虽然李存勖晚年被小人们包围而昏庸起来,致使功臣不能善终,但郭崇韬也是自己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郭崇韬的一生总的来说,立功有才干,格调也挺高,还会放飞理想,但保身却无良策,还有他的那些缺点,也使明白人不愿给他指点迷津,致使他只有听从属下的下策,奏请立刘氏这样尖刻而不知报恩的妇人当皇后,最后竟以怨报德,听信小人谗言,亲手害死朝廷重臣。
【什么样的人才能保全】
这里我要补充些题外的话:世上的人都崇拜功臣名将(跟崇拜网红一样),许多人都恨自已沒有生在那个金戈铁马,气呑万里如虎的年代,但要知道功臣名将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当得了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炼成的。
首先他得天资聪慧,从小爱学习,最好还是个呕心沥血的学霸,熟读些《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论语》之类的书,从而成为这方面颇有造诣的砖家血者,当然极个别天才除外;
其次是能够在沙场上摸爬滚打,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这点最重要)。
最后是还要有一点点运气,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能称之为千里马吗?上了战场,冷不丁就给一支冷箭给鸣乎了,还有甚么鸟机会成为什么臣什么将吗?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人们扬善嫉恶的心理,但我们翻开史书往往发现,许多从恶者往往善终,而许多从善者却往往不得好死。写下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丽诗篇,抗击外侵的一代宗师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