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战国末年史料的混乱,此处论述一下几个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探索刘邦祖父担任丰公的时间。
一宋国的灭亡方式;
部分学者认为宋国是被齐、魏、楚三国瓜分而灭亡,宋康王名偃被齐国所杀。事实上,宋国是被齐国单独攻灭,宋康王逃到魏国温邑后病死;之后,秦国、三晋、燕国等五国攻打齐国,于公元前284年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后被楚国将军淖齿所杀。
相关史料记载如下:
《吕氏春秋·壅塞》:“宋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史记·魏世家》:“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
《史记·宋世家》:“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于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战国策·宋策》:“宋王乃逃倪侯之馆,遂得而死。”
《新序》:“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乃逃兒侯之馆,遂得病而死。”
第一个问题,宋国是被齐国所灭,还是被齐、魏、楚三国所灭?
学者杨宽认为:【《宋世家》言齐与魏楚共“灭宋而三分其地”,《汉书·地理志》更谓:“宋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指睢阳、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其说不确。东平属鲁,原非宋地。陈留一带早于战国初期已为魏有,魏得睢阳,楚得沛,当在合纵破齐之后。《荀子·议兵》云:“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吴师道辨之曰:“苏代说燕曰:齐南攻楚,西困秦,又以其余兵举五千乘之劲宋。又说秦曰: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使当时齐与楚、魏合,其言岂若是乎!史称齐既灭宋,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是乘灭宋之强,并夺楚、魏地,而谓与之分宋地,岂其实哉?乐毅谓燕昭王曰:王欲伐齐,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史·表》,燕灭齐之年,书楚取齐淮北,则楚、魏分地当是乐毅破齐后事。”顾观光《七国地理考》称引其说,辨析甚明。】
简言之,杨宽先生认为,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向西进攻三晋,又向南攻取了楚国的淮北之地;公元前284年,赵、燕、秦、韩、魏五国攻打齐国,魏国占领了齐国两年前攻占的宋国领土,楚国收复了被齐国攻占的淮北之地。
我基本上赞同杨宽先生的观点。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三国分宋”的说法,只是一个笼统、模糊地划分,既没有精确到哪一年,也没有精确到哪个城邑。战国末年,国与国之间的城池可谓是“朝秦暮楚”,岂能简单地将其归属于某一国!
第二个问题,宋王是得病而死,还是被齐湣王杀死?。
学者杨宽认为:【梁玉绳云:“《策》云逃倪侯之馆,盖馆在温地。”又云:“杀王偃,误。”黄丕烈云:“《新序》误衍也,得,获也,即《世家》杀王偃事。”当以黄说为是。《吕氏春秋·壅塞》云:“王自投车上,驰而走”,盖逃至魏之温地,居于倪侯之馆,为魏所得而杀死。】
简言之,杨宽先生否定了梁玉绳的观点,把黄丕烈的观点与《吕氏春秋》的记载进行调和,认为宋王“逃至魏之温地,居于倪侯之馆,为魏所得而杀死”。
我不赞同杨宽的观点,认为宋王病死在温邑河南焦作温县。公元前286年之时,温邑位于黄河以北,是魏国西部的飞地,与魏国东部领土中间还隔着韩国。一个亡国之君,在公元前286年的上古时代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逃亡之旅,而且还横跨半个魏国,如果没有魏昭王的点头认可和大力,根本不可能实现!至于宋王为何逃亡到温邑,我们打开地图,发现温邑刚好与周天子居住的成周地区隔河相望,因此猜测宋王大概想到周天子面前控诉齐国攻打宋国的暴行。然而,当时的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召力,宋王此举明显是痴人说梦,其天真程度不亚于他的先祖宋襄公。宋王去见周天子时,路线可能是从大梁,到韩国荥阳、成皋,再成周;等见了周天子后,他大失所望,离他最近的魏国领土只有温邑了,于是向北渡过黄河回到魏国。想到一路上的辛苦流亡和周天子的爱莫能助,人到老年的他终于在温邑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另外,《史记·宋世家》记载:“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如果这部分史料是真实的,则宋王自立为君时,至少41岁了;等他国破人亡时,则至少有88岁高龄了。
至于倪侯之馆,清代学者程恩泽认为“倪与郳同,即小邾,为泗上十二诸侯之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考证史料发现,约公元前325年,小邾国被鲁国所灭亡。此倪侯之馆可能就是小邾国君主郳侯在国家被鲁国吞并后,跑到成周向周天子控诉鲁国暴行时所居住过的馆舍。流亡的宋王偃居住在倪侯之馆,睹物思人,感同身受,抑郁成疾,不久便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