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裹挟着四十六岁的刘亭长,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让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重大抉择……
一丰西泽纵徒事件
约公元前210年,泗水亭长刘邦负责押送一批徒役到骊山修建陵墓,一路上徒役多有逃亡,行到丰县西边的沼泽地时,刘邦把剩余的徒役全部放走,史称“丰西泽纵徒事件”。
关于此事的经过,《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列举如下: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公等都去逃命吧,从此我也要亡命天涯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一块逃命。
此处的“徒”是指平民,所以用了一个送字。如果是“邢徒”,则用“输”字,相当于国家的货物,比如《黥布列传》中的记载“坐法黥……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是邢徒的话,势必动用到军队押解,自然轮不到亭长刘邦了。正因为是平民,县令才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刘邦。但是,“为县送徒郦山”并不是刘邦作为亭长的职责。刘邦为何会接受呢?此时庇护刘邦的萧处长哪里去了?
政治斗争是暂时的,工作任务才是永久的。分配到骊山服劳役的指标下来了,总得有人落实吧。负责此事的官吏应该是沛城的县尉,如果硬要找个名字,不妨假设他是刘邦妻子曹氏的族人——曹无伤。曹无伤这次大概受伤了,反正已经跟县令请了病假,死活也不肯前去。县尉手下的副职也纷纷推脱家中有事,诸如老婆要生了、老母病重,等等。县令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他代表县廷常委会向刘亭长许诺,只要完成任务,归来后,官职爵位各升一级。一番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后,刘亭长答应了。
或许是对仕途还没有完全丧失信心,或许想借机离开家乡游历,总之,刘亭长带着众人离开沛城后,迤逦向西而行;从丰城钻出来后,又奔向下一站——砀郡的单父县。丰县和单父县之间,森林遮天蔽日,沼泽湖泊密布,草莽郁郁葱葱,是男女偷晴、杀人越货的绝佳去处。队伍行进到丰西泽时,一声唿哨,仿佛事先约好了似得,一百多人的队伍一下子只剩下数十人。剩下的人面面相觑,一筹莫展,然后望着领队刘邦。
果然,还是被套路了!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刘邦望着月光下静谧的丰西泽,在清凉夜风的吹拂下,终于下了这个艰难的决定。身后传来杂沓的脚步声,由近及远,逐渐安静下来,人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当刘邦回头时,发现身边只剩下十余人,正看着他,仿佛望着救世主。
按照什伍连坐制度,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都跑不了!
史书称之为“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何谓壮士?项籍在鸿门宴上看到带剑拥盾的樊哙像一头公牛闯入时,发出了“壮士!赐之卮酒”的感慨。简言之,壮士就是那些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猛男。
这些壮士簇拥着亭长刘邦朝南而行,离家越来越远。他们都不想牵连家人!
二斩蛇的传说
接下来,司马迁又记载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一个在前边先走。
行前者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径上,还是换条路吧。”
高祖已醉,说:“壮士夜行,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小径得以通行。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
一个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见有一老妇人在夜中哭泣。后来者问她为什么哭。
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儿子,因此我哭泣。”
后来者接着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人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路径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因此才哭泣。”
后来者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笞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来者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后来者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自负起来。那些追随他的十余个人也一天天地畏惧刘邦了。
简单的总结一下故事的核心,就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壮士编造出斩蛇的神话,以提高刘邦在众人中的威望,从而震慑住那些随时跑路的壮士。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陈胜、吴广起兵时制造的灵异事件,比如把写有“陈胜王”的帛书放在鱼腹中让人发现,又模仿狐狸的腔调在漆黑的雨夜中高呼“大楚兴,陈胜王”。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恐吓众人。此外,陈胜、吴广还合伙杀死了两个上司,又用“失期当斩”的借口恐吓众人,然后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言语引诱众人,终于成九百人的新领导班子。在此之前,陈、吴二人只是管辖五十人的屯长。
或许有会说,陈胜吴广起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