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处齐鲁交界,号“五岳之首”
故老相传,昔日,盘古开天辟地后,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倒下后,双目化为日月,四肢头颅化为五岳,其中泰山就是盘古头颅所化,因此泰山又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是鲁东第一高山。远远望去,其上苍松巨石映衬,云烟变化无常;肃穆与奇秀交织,雄浑与明丽共有。
始皇帝嬴政站在邹峄山山顶,遥望远处泰山主峰雄浑万千的气象,阳光照耀下山体瑞彩千条的奇观,心不胜向往。
此时,站在嬴政身后,跟随嬴政上山的那些博士儒生却对即将到来的“封禅大典”该用如何的程序议议未定。有的儒生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七十二代的帝王,包括著名的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帝王,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封禅时,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等种种的祥瑞之兆,而今始皇帝只是祭祀过八神,还不到封禅的时机;有的说:古代天子封禅需要坐在用蒲叶包裹车轮的蒲车上,这样可以避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因为泰山乃是神山,一草一木都不能亵渎;还有儒生认为:因为泰山太过神圣、尊贵,祭天者登山时需要逐阶扫地而上,上面再铺上用菹秸做的席,以免人多玷污了泰山胜境。
众儒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不休,所谈之言嬴政听的是一清二楚。嬴政虽未表态,但心中很是不满,“我给你们这么丰厚的封赏,刻意地到曲阜观礼,尊崇儒学,实指望你们能帮我教化子民,弘扬仁义礼乐,巩固大秦统治,不想就封禅这么大点的事你们都议议不定,拿不出一个主意,真是空耗钱粮。我听说秦兵东至之时,休说赵、魏、楚三国的竭力抵抗,就连那微弱之燕也不甘放弃,也曾与秦军在易水河畔血战一场,唯有这齐鲁之地却是上下无人敢战,拱手而降,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儒生都是空谈无用之辈。”
李斯站在嬴政的身侧,见嬴政脸露不快之色,知道嬴政对儒生迟迟不能议定封禅大礼的程序有些不满,他微微一抬右臂,轻轻碰了孔鲋一下。
孔鲋当然明白李斯的用意,是让自己赶快拿出一套在泰山封禅,祭祀天地的方案,若让那些儒生在皇帝背后如此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孔鲋感激地看了李斯一眼,但脸上却是一副苦笑和无奈的表情。原来这孔鲋虽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孔丘的九世孙,但在儒家的地位却并不是一言九鼎。当时儒家思想虽未在整个华夏大地传播开来,但在孔丘以及其门人弟子的一力倡举下,儒学至少在齐鲁之地还是比较兴旺的,众儒生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但也正是如此,儒学在孔丘离世后,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其本身也有了变化。孔丘二代弟子还好一些,因为他们都受过孔丘的亲身教诲,与孔丘思想一脉相承,没有异议。这期间尽管有子路、颜回等孔丘弟子因为各种原因先后死去,有的甚至比孔丘死的还早,但其门下弟子对儒家学说还是没有争议,甚至在子贡的倡议和资助下,众多门人还将孔丘思想以及其在世时的日常言谈汇集成册,作为后世儒学弟子学习的经典,这就是《论语》的由来。
但这种情景持续不长,到了孔丘第三代弟子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孔丘游历各国,除了积极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孔丘当时在鲁国是受到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权贵的排挤才出走的。这三家为鲁国世代权贵,并且彼此勾连,掌控了鲁国内政、外交大权,甚至将鲁国国君的权力都给架空,让君主成为了一个傀儡。为改变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当时的鲁国君主鲁定公召孔丘为司空,主政鲁国。
孔丘布衣时就深知季孙、孟孙、叔孙这三家权贵带给鲁国的危害,因此上任后立即施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从内政、外交两方面一起下手,打压权臣,提升鲁定公的威望和权势。外交上,孔丘曾协助鲁定公到齐鲁交界上的夹谷山与齐景公相会。其时齐强鲁弱,鲁定公畏惧齐国或有手段,本不敢赴会,是孔丘对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计谋,安排下两路伏兵,鲁定公才敢与齐景公会面。夹谷山一会,齐景公宠臣黎弥果然有所安排,先是让手下将领莱夷领三百东夷甲士扮作乐工,杂执旆旄、矛戟、剑楯等蜂拥而至,想要以乐舞为名劫持鲁定公。孔丘全无惧色,当即站起来到齐景公面前,牵齐景公衣袂言道:“今日两君好会,本行中国之礼,因何用夷人之乐,传扬出去岂不让人笑话。”齐景公羞惭,斥退莱夷。那黎弥见一计不成,又生二计,让齐国宫中乐人登场,但唱的却是讽刺、羞辱鲁国先君鲁桓公及其夫人文姜的淫诗。鲁国君臣既惊又怒,但碍于形势皆敢怒不敢言。又是孔丘,按剑张目,对齐景公言:“匹夫戏诸侯者,罪当死,臣请齐司马行法。”齐景公装作不应,齐国宫中优人戏笑如故。孔丘也不多言,只是对齐景公拱手,“齐鲁既已盟好,就如兄弟一样。鲁国之司马,即齐国之司马也。”言罢,举袖而呼,召唤鲁国左右司马。鲁国二将应声而出,各执一人到庭前,举剑斩之。众优人大惊,皆匍匐于地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