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嬴政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即秦并有六国的第三年,嬴政的脚步终于踏上了泰山的土地。
燕仞的捷报来的正是时候,秦军兵锋所致,天下无人能当。看着那群不敢再发一言的儒生,嬴政心中暗想,“关键时刻,还是只有师傅能帮我。师父说得对,掌握强权,你就拥有一切。”
见学识渊博的众儒生都不知道该如何封禅,嬴政打定主意,那就自己设定封禅的礼仪吧。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既然自己名盖三皇、功过五帝,那么无论怎样设定,都是对的。
孔鲋的作用此时显现了出来,他参考鲁国传承下来的周天子祭天的礼仪,又借鉴齐国明相管仲在《管子》书中对封禅的理解和论述,为始皇帝嬴政设计了一套方案。
嬴政看后很满意并照此执行,他率领文武重臣、当地官吏以及那些儒生首先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祭之,以报地之功,寓意降禅除地。随后嬴政乘车,自泰山之阳登山,直到岱顶。在岱顶之上,嬴政筑圆坛祭之,行登封礼,以报天之功,寓意登封报天。祭拜天地后,也就意味着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沟通天人之际,同时协调了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寓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天神授,而他的功绩也得到了上天的认可。祭祀完天地,嬴政亲手将祭文封存。与祭文同时封存的,还有早已经准备好的祭礼。奇怪的是,嬴政并没有宣读祭文,更没有向众人展示他准备的祭礼。一众随行人等看着这一切都感到十分的好奇,更有不少人在悄声的议论,都希望能够在这短暂的过程中发现什么端倪。很可惜,这些人全都失望了,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到。随着祭文和祭礼的封存,这位始皇帝在泰山顶上封禅时到底留下了什么祭文,准备了什么祭礼,最终成为了一个谜,一个千古之谜。
天地过后,既是人伦。嬴政命李斯向天地宣告颂辞。其文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皆是称颂自己功德的话,共一百四十七字。嬴政命工匠刻石留念,以彰显功德。石刻是四面环刻,可惜颂辞只刻了三面,还留有一面空白。嬴政站在那里,面对这一面空白的青石久久不语。此时,包括李斯在内的,所有参与到封禅大典的随行人员都不知道嬴政心中在想些什么。或许,嬴政通过这一面空白的青石领悟到,人生没有圆满,世事终有缺憾吧。
站在泰山之巅,清风徐来,大袖迎风,遥望众山之小,嬴政志得意满,感觉平生夙愿今日终算得偿了。放眼望去,极目处云海翻腾,变幻莫测,宛如大海波涛,滚滚不息。嬴政看得有些痴了,“那是大海吗?”嬴政心中在问自己,并在随后对自己作了解答,“是的,该到大海那边去了,去看看那大海,还有那传说中的仙人和仙山。”
有了新的想法,嬴政开始自泰山之阴下山。或许是嬴政封禅真的感动了上天,为了配合嬴政心中那石刻空余一面,未能圆满的遗憾,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在嬴政下山时陡然一变,一时间阴云密合,天地色变,雷声隆隆,电闪滚滚,倾盆大雨倾泻而下。风雨暴至,路险难行。伫立在嬴政身旁的李斯仰看苍穹,见无半点晴色,而大雨如注又无丝毫停息之样,心中正自忧虑,孔鲋以手做棚,跑到嬴政跟前,“陛下,雨地湿滑,路极难行,臣知一所在就离这不远,穹盖如伞,可暂避风雨,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嬴政正忧此事,听孔鲋说罢当即应允。孔鲋在前引路,嬴政和众人随后而行,转过一处山弯,赫然见到一株巨大无比的青松出现在眼帘。但见此松伸出五根硕大枝杈,奇的是竟然东西南北各伸一枝,而居中一枝又直插云顶,且高出身旁那四枝。松枝茂密,宛似华盖;枝干虬髯,有几人之高,树根深插入地,覆盖极广。
嬴政大喜,当即躲进树下避雨,众大臣和儒生也分站四周,簇拥着嬴政。不多时,但听得空中传来一声响雷,众人还以为雨势会加大,不想云收雨散,天空放晴,一道七彩虹云悬挂在天边,在阳光下流光溢彩,绚烂夺目,美不胜收。
赵高眼尖,立刻指给嬴政观看,口中道:“陛下感应天地,以致有如此胜景,实乃我大秦之福。”
雨势一过,众人当即避让,为嬴政闪开道路。嬴政看看天边的彩虹,回头又看看那株年代古老的巨松,点头道:“虹云虽美,但这古松却有护驾之功,我大秦不吝封赏,凡有功者皆可受封,朕今日就封这苍然古松为五大夫之职。传朕旨意,在松树旁建一座亭,方便后人使用,就以松命名,为五大夫亭。”
嬴政此举,固然是感念苍松对自己有躲雨之功,但主要的目的还是想告诉跟随自己而来的那些儒生,只要为大秦安心效力,荣华富贵自然不会亏待与你。说到底,不过是收买人心的又一举措而已。
下得泰山,嬴政召见燕仞,看了闽越王无诸亲笔书写的降书顺表,又问了问乌家子弟在闽越作战的情况,当听说孟无离一股势力从中作梗后,不由得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