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派出去两路人马,分别东进和北上,前往琅琊郡沿海一带和燕国打探。由于东进一路距离相对较近,因此派出的人也回来的较早,他们带回来的消息是:那徐福擅长医道,曾为不少贫苦渔民治好了病,在沿海一带声望很高,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徐福的。信使还讲到一件稀奇的事,说有一次沿海一带瘟疫流行,不少人都身染沉疴,眼看不治奄奄一息之时,是徐福带领几个人驾船出海,不知去到什么地方采回一种草药,回来煮水给渔民喝,才解除此患。每有人问徐福,其总是微笑不语,后来有的人去问跟随徐福出海的人,据那几个人讲,是徐福在大海之上掌控方向,借助海上大风几日几夜不眠不休,来到一处所在。那几人虽出海多次,但对那个地方也是闻所未闻,不知身在何处,主要的原因是那个地方大雾弥漫,四周根本望不出去,只是影影绰绰之间可以辨认出是一座山。至于采药的事是徐福亲自所为,并且告诫他们不要乱动,以免迷失方向。他们只是按照徐福的指引,在约定好的时间接应徐福回来,其他的一概不知。
到燕国去的人证实了卢生的话,说他们到了渔阳,并且找到了邹衍吹律管的那座小山。当地人为了纪念邹衍吹律管弄暖的好处,已经将山更名为为“黍谷山”,并且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就叫“邹夫子祠”,上面立了碑,碑上刻着“邹衍吹律旧地”。为了表示乡民的敬意,刻字时还请工匠在衍字下面迭刻了一个子字,此外还在祠前栽了两棵名贵的银杏树。据年老乡民回忆,邹夫子吹律管前,却曾有一个人跟随他一起来过,不知那人怎么弄的,当地连起三天大雾,随后才是邹夫子吹律管引暖风。信使说,渔阳一地乃是苦寒偏远之所,气候严寒,很少有雾,因此那三天大雾很是奇特,因此那些乡民记得很清楚。信使又说,渔阳吹来暖风后,邹夫子还教农民识别不少新的良种播种,庄稼收成比往年好了不少,至少温饱不成问题了,因此他们在邹夫子教他们识种的地方建了一个小院,取名“别谷院”,如今那两株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
听完信使的话,嬴政挥手让他们退下,然后看着李斯,“你怎么看这些事?”
李斯听完也是半信半疑,没有一个结论,最后道:“陛下,若说此事是假,但信使却是言之凿凿;若说此事是真,那徐福有偷天换日之能,起身回生之术,其本身岂不就是神仙,臣实不愿相信。”
嬴政点点头,“你说的不错。只是目前真伪难辨,确实不好判断。”说到这,嬴政轻叹一口气,“若是有项少龙在,相信他会有办法,真伪立知。”
见嬴政提到项少龙,李斯未敢搭言,而是岔开话题,“陛下既有匡扶海内之志,臣到有一个主意。”
“你且说来听听。”
李斯道:“不管徐福真假如何,想来其通晓航海之术应该是千真万确,陛下莫不如召见与他,伪说您求仙心切,让他务必出海一趟,去寻那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不管他是否寻到,都要给您一个交代,同时让他将沿途做到之处以及航海路线图一并交予您,这样一来一是可以验其真伪,二来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海上情况,为今后出兵海上做个准备,不知陛下心意如何。”
嬴政点点头,“难怪你会成为我师傅的朋友,这个办法虽说有些耽搁时日,不能立竿见影,但毕竟可以知道徐福的底细,我想除你之外,再无旁人可以想到这个办法了。”
嬴政当即下令,召徐福觐见。徐福听说始皇帝让他立刻开始准备出海事宜大吃一惊,奏道:“陛下,出海一事非同小可,需有万全准备,陛下何以今日要匆匆而行呢?”
嬴政道:“朕自知那三座仙山在虚无缥缈间,寻来想是不易,但也正因其不易,朕才决定让先生出海去寻。先生万勿推辞,朕已打听过了,东向入海,在琅琊一地,只有先生可行。只要先生肯行,所需等物只管开口,朕一概照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徐福心里咯噔一下,抬眼看看嬴政,又看看旁边的李斯,知道嬴政虽然看起来是在征询自己的意见,其实已经是下了命令,若抗旨不尊,后果怕是凶多吉少。有了这一想法,徐福当即躬身施礼,“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草民徐福敢不效犬马之劳。”
嬴政脸露喜色,“先生既然肯行,寡人定不负先生,未知先生需要准备些什么。”
徐福想了一想,“陛下,那三座仙山虽在东洋大海,但也随大海不断飘移,行踪难定,臣也无把握能即刻寻到。”
嬴政当然知道这是徐福在为自己留个退身步,当即笑道:“仙家非比凡人,自是可遇而不可求。照理朕当亲往,以示诚意,无奈国事繁忙,因此才委派先生。先生只需尽力就好,倘若真是仙踪难觅,朕也绝不会怪罪先生,这样可好。”
徐福见事情有了缓冲的余地,当然连声称谢。
嬴政笑笑,“先生不必言谢太早,朕话未讲完呢。先生此去当务必尽心尽力,如此当不负朕意。为了证明先生确曾出海找寻,朕有一要求,就是请先生将你出海航行所经之地以及所走的路线描绘成图,交予我手,如此朕方能不疑先生,你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