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三十三年,始皇帝嬴政在咸阳宫举行国宴,除了满朝文武之外,七十位博士也在受邀之列。一时间,大秦帝国的精英济济一堂,但见峨冠博带,耀人耳目;玉诀环佩,叮铛作响。
嬴政高作正中,左下首是嫡长子扶苏,其下是丞相兼太尉李斯。右下首是内史蒙毅,其下是廷尉赵高和御史大夫冯去疾。文武分班排列,各依上朝时的班位坐好。文武后面是一众博士,整个大殿是热闹非凡。
对属下嬴政是毫不吝啬,因此这次国宴也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众人开怀畅饮,好不开心。在扶苏为在座的文臣武将及众博士都敬酒之后,嬴政笑容可掬地宣布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前方传来捷报,赵佗连战连胜,已经深入百越腹地,平定百越指日可待。
众人一听,齐声为嬴政叫好,都说大秦兵甲天下无敌,待平定百越后大秦疆土又将扩大千里,也预示着大秦帝国的国运蒸蒸日上,万世无疆。
嬴政很高兴。他倒不是喜欢听这些阿谀奉承之辞,而是觉得目前的形势确如大家所讲的那样,大秦帝国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来他美好的未来。
对自己帝国的命运嬴政不是没有过担心,这些担心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草民作乱;二是六国复辟;三是蛮族入侵。从目前的态势看,随着郡县制的推行以及《大秦律令》的颁布,加上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以及天下驰道的修建,原来割裂的,互不来往的各地百姓正在快速地融合。相信不久的将来,没有人还记得自己是什么赵人、楚人或者是齐人和燕人,他们的身份将统一,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秦人。
嬴政相信,只要自己对天下的百姓好,让他们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他们就绝不会造反。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造反的理由。散落在各地的六国权贵不甘心失败,想要复辟恢复原来六国的格局,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嬴政也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已经将天下的富户迁到了咸阳,从经济上已经断绝了他们复辟的可能。除此之外,他已经下令销毁天下间的兵器,毁掉在六国间曾经存在的军事要塞,这些权贵还能依靠什么对抗自己呢。所以,嬴政现在考虑的就是如何对付周围的蛮族。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六国间不管怎么打来打去,追根溯源,祖先其实都是来自周王室当初的分封,算是祸起萧墙,兄弟嫌隙。但南蛮、北戎、东夷、西狄这些外族不同,一旦被他们侵入中原,炎黄子民或许就会有亡种之祸。到那时胡人遍地,嬴政罪莫大焉。
嬴政仔细地考虑过这些问题,东夷并不可怕,一是人数少,二是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海上,就算弃舟登岸,也不足以对大秦帝国造成威胁;西狄也好对付,经过几代君主的扩张,大秦在没有并吞六国时就已经将西狄杀得大败,对付他们大秦帝国有足够的心得。让嬴政放心不下的就是南蛮和北戎,这当中南蛮还好一些,虽然整个百越地区疆土很大,但他们内部却分裂成众多部落,只要各自击破,并且不让他们和东夷联合起来,嬴政有信心解决掉这个问题,这也是他在第一次征讨百越失败后,开始开凿灵渠进而二次发兵的原因。
最难对付的就是北戎。昔日的孤竹国等部落就曾将打的燕国节节败退,己近亡国,多亏当时齐国国力强盛,齐桓公和一代名相管仲亲自征讨,才将孤竹国灭掉,为燕国辟地五百里,解除了北方的边患。现在的北方部落早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时代了,虽然他们现在还是分裂成东胡、匈奴、月氏三个部落,但每一家都实力强劲,纵马控弦之士不下二十余万,对大秦的威胁也远远胜过齐桓公那个时代。
嬴政命细作详细打探过,这三家部落首领之所以暂时没有南下牧马,一是他们之间想相互兼并,暂时无暇南顾;二是多亏了乌家堡,横亘在渔阳和北方部落之间,为大秦边疆形成了一个缓冲带,加上乌家子弟骁勇善战,项少龙和他的兄弟又神勇无敌,这才使得匈奴、东胡等没有了觊觎大秦的心思。饶是如此,乌家堡势力范围控制不到的地方,如黄河河套等地都已经被匈奴所蚕食控制,西北一带边患已经形成,对大秦的威胁与日俱增。嬴政不止一次看过地形图,心中早已经打定主意,只要能够成功平定百越,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匈奴,收复河套地区。那里不但土地肥沃,还盛产良马,想要真正击溃匈奴,就要组建一支勇猛的骑兵部队,用匈奴人最擅长的方式打败匈奴人。
李斯知道嬴政的雄心壮志,而今听到赵佗接连取胜,深入百越腹地的消息,当即起身施礼,“陛下,赵佗不负陛下所托连连取胜,想来平定百越是指日可待,但不知陛下可曾想过,如何将百越地区置于王化之下,让他们早日成为我大秦的子民。”
嬴政看着李斯满意地点点头,这个问题太好了,他考虑的不是一时的胜败,而是万世的基业。倘若秦兵征服百越,但不久之后百越在反,如此反反复复,岂不是大大地消耗大秦的国力,还有什么力量对付匈奴呢。
李斯不愧是治国的能手,在举杯相庆之际就能想到这么深远的问题,确实很难得。嬴政看看身旁的扶苏,“扶苏,以你之见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回答丞相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