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三十三年,趁匈奴单于头曼忙于在西线与月氏作战,其子冒顿领重兵在东线防备东胡之际,嬴政命蒙恬领军三十万,开始了征讨匈奴的战争。
之所以选择匈奴,而不是月氏和东胡,是因为相对而言,月氏距离大秦较远,大秦有鞭长莫及之感;至于东胡,其部落处在燕国的北方,且中间有乌家堡的存在,对大秦的威胁较小;只有匈奴,趁秦灭六国之际这些年不断蚕食大秦疆土,且长期占据着河套地区,时常有小股部队南下骚扰,兵锋已经逼近陇西、北地、上郡等地,对大秦帝国的首都咸阳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秦军主力在蒙恬的亲自指挥下,兵出上郡,疾进突袭,北出长城攻打匈奴在河套的东部势力,正好将匈奴打了个措手不及,并顺利攻占半个河套地区。正在与月氏部作战的匈奴单于头曼闻报大惊,他记恨月氏部落当初对自己儿子冒顿的严密看管,因此对月氏的作战很是凶猛,且取得了效果。他正在盘算,倘若能够一鼓作气灭了月氏,自己部落的实力就大大增强,稍加休整,就可以挥兵东进,掉头收拾东胡。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整个草原的霸主,到时控弦之士不下五十万,说不定就可以饮马黄河,跨过长城,横扫中原。
蒙恬与此时出兵的消息打乱了他的部署,头曼听闻河套地区战况吃紧,放弃了攻打月氏的计划,立刻回师来战,意图保住河套。两军主力遭遇后,展开一场激烈厮杀。匈奴骑兵勇如野狼,然秦军更是猛如虎豹,大战数日后,匈奴骑兵毕竟是匆匆而来,极度疲惫,渐渐落于下风。
头曼很是心焦,他召集部落首领商议对策,想要从东线将冒顿调回来支援自己,但遭到了部落首领的反对。他们提出,东胡对我匈奴一直虎视眈眈,倘若仓促调军回防,说不定东胡部落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匈奴有亡种之祸。头曼其实也有这样的顾虑,但他还是不放心,向众部落首领问计,一旦不敌秦军,我们又该怎么办?这些部落首领想了一想,七嘴八舌的各自开口,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再坚持几日,如不能战胜秦军,则放弃河套地区,毕竟这里原来也不是咱们的地方;如果获胜,则乘势南下,以获取的战利品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害。
头曼这几日彻夜不眠,一方面担心月氏会展开报复行动,一方面也觉得秦军此次出征,一定是有备而来,很不好对付。在头曼的心中其实也不想调自己的儿子冒顿回防,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对这个儿子产生了一种排斥感,并且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头曼心里清楚,这是冒顿逐渐强大,并且在部落中很有威望的缘故。东胡不是不想进攻匈奴,只是冒顿在小规模接触战中展现出的卓越的军事领导能力震慑住了东胡部落首领,使得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越是这样,冒顿的威望就越强大,部落中的年轻骑士对冒顿很是崇拜,有的宁可放弃原有的军功不要,也要去边境投奔冒顿。头曼现在依靠的只有原来的这些老搭档,所以他内心对冒顿的警惕也是越来越强。
双方大战后展开了休整,正当头曼觉得秦军难以战胜,想要引兵北还之时,他忽然得到一个情报,说秦军正在悄悄地撤兵。
头曼有点不敢相信这个消息,他又派出去多支哨探,得到的却是一模一样的消息,秦军果然是在撤军,第一批两万人的士卒已经返回了上郡。
头曼赶忙将各部落首领召集起来商议,大家最后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那就是秦军后援出了问题,不能支持秦军展开这么大规模的行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呀,一旦击溃秦军主力,就可以越过长城,直抵中原腹地,到那时,所获得的回报将会远远大于现在的损失。
头曼与部落首领计议已定,当即召集所有能战的骑兵对秦军展开猛烈地攻势。秦军果然后撤了,只是不是溃逃,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退却,且各兵种密切配合,在缓缓后撤的过程中对匈奴骑兵展开大规模、有效的杀伤。望着成片、成片倒下的战士,头曼的心在滴血。这可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心血呀,他们曾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为自己带来无尽的荣耀,而今却在这里倒在了秦军的重弩、长矛和长剑之下。但转念一想,只要能击溃秦军,长城另一边的无尽繁华也在等待着自己,因此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匈奴骑兵近似于疯狂的攻击取得了成效,曾经失落的,被蒙恬攻取的半个河套地区竟被头曼收复了大半。“秦军不过如此。”这是头曼对部下的动员。“他们可以扫平东方六国,但那是他们的对手太弱,而今他们面对的是草原最勇猛的骑士,你们将会用敌人的鲜血,去越过长城,到达你们心中的圣地。那里的土地、财富、女人,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们。去战斗吧,我的将士,去成就你们的荣耀,让敌人倒在你们的刀下。”
无数的匈奴骑兵振臂欢呼,仿佛面前就是那肥沃的土地和无尽地财富。他们翻身上马,对秦军展开又一次地进攻。
血战还在继续,天地都为之色变,好像不忍直视这血腥的屠杀。没有呻吟,倒下的人甚至还来不及哀嚎,就会被无数匹战马踏碎身躯。要想活下来,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将你的对手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