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阳是瑕丘人,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兖州东北。&29378;&20154;&23567;&35828;&65306;&10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申阳也是张耳的门客,他能出现在河南地,还是张耳的谋划。
张耳听从贯高的建议,派使臣去游说司马卯,结果司马卯假意答应,实际上分别给项羽和刘邦送信,希望他们快速行动,能够阻止张耳这种行径。
刘邦和项羽对待此事出现了两种态度,刘邦是积极带兵由颍川郡北返,进而攻城拔寨,最后在平阴黄河渡口,一把火把连接黄河两岸的浮桥给烧了。
不是说烧了平阴渡口的浮桥张耳就再也不能越过黄河了,平阴只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像这样的渡口还有很多,例如白马津就是,章邯和张耳都是通过这个渡口进入赵地的。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平阴渡口是最具备条件,能以最快速度横渡黄河的渡口,如今浮桥一烧,再想渡河就要迁延时日。
刘邦的做法简单粗暴,但直接有效,弊端就是彻底暴露了自己不想让其他人进入关中,与自己争夺王位的想法。
项羽的做法则让司马卯看不懂,在接到其传来的消息后,项羽什么也没做,只是让司马卯沿黄河北岸继续进军,如果有可能则收复河内地。
河内地,指的是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这一块狭长的地域。秦时长江流域还没有被重视与开发,黄河流域是天下的中心。我们都知道黄河的河道是九曲十八弯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河在今天的宁夏一带折而向北,在今天的内蒙古绕一圈,然后再由北向南返回,到了河南的三门峡地区继续往东,奔流入海。
古人不像今天可以用地理坐标标注具体的位置,但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是利用天然的自然条件对不同的地方加以区分。黄河几字大湾右侧,也就是由内蒙流向河南的这一段,其东侧古人称为河东地,西侧称为河西地。秦时河东地指的是今天的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后来范围扩大,将山西太原一线重要的地方都称为河东地了。
河西指的是今天的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河西地原来属于秦国,后来魏国强盛起来,名将吴起击败秦国,将河西之地纳入魏国版图。为了巩固河西地的统治,魏武侯魏斯请来儒家大儒,孔丘的弟子子夏在河西讲学,开创了儒家河西学派。
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大湾圈起来的地方,也称河朔。河南地很简单,就是河内以南的地区;河北就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内与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与河东以太行山为界,为什么黄河两岸不直接分河南河北,而是中间夹个河内地呢,这是因为河内地处在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位于殷商畿内,就是殷王朝时都城的位置。古人把都城附近成为内,都城以外的地区称为外,故称河内。河南的洛阳一带是周王朝的都城,河东一带则是夏王朝都城所在地,河内也由此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之地”也就是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由于这里的地势平坦,多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所以又称为中原。
司马卯搞不懂项羽的意图,但他依然按照项羽的吩咐沿黄河河道附近行动,进兵河内地。由于项羽此时在黄河以北与章邯对峙,因此司马卯的进军路线应该说是中规中矩,在外人看来目的还是在骚扰秦军粮道,间接支援项羽的军事行动行动。有这样想法的人其实都错了,项羽的目的根本不是这个,他是在以静制动,在背后观察,看看联盟内部之间,天下反秦势力之间现在都是怎样打算的。
毫无疑问,刘邦表现是最积极的,也是最拙劣的,他赤裸裸地暴露出自己的意图,就是想独自进军关中称王,至于其他人就彻底放弃这个想法吧,这也是项羽日后想要杀刘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初楚王熊心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承诺没有错,但需要大家各凭本事,现在你趁我与秦军主力对峙的时候捡便宜不说,为了防止我入关,居然还把我前进的道路给毁了,这就说不过去了。没有人知道项羽为什么到后来非要杀刘邦,但焚毁平阴渡口浮桥想来是一个导火索,只不过项羽现在隐忍不发而已。
让项羽满意的是,除了张耳之外,其它各路诸侯此时并没有什么动作,说明他们的内心在经过巨鹿大战后,已经完全认可了项羽的领导地位,一切唯项羽马首是瞻。
相对而言,在巨鹿大战展开的前期,张耳一直被困在巨鹿城中,因此对城外的复杂形势了解不多,也不大知晓项羽、陈余为了解救巨鹿城,取得这场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良苦用心,更想象不出为了分割章邯和王离两大秦军主力兵团所采取的冒险的军事行动。可以这样讲,季布、龙且偷袭章邯棘原大营的行动十分冒险,非但是以少打多,主要还是深入腹地,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英布、蒲田的行动也不轻松,既要完成任务,又不能被秦军堵截住,否则也是兵败将亡的局面。至于项羽,破釜沉舟渡过清河,让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