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三日九战,项羽带领楚军以大无畏的气概,成功挡住了章邯军团的反扑,让秦军两路夹击的计划彻底破产,楚军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9378;&20155;&32;&21715;&35498;&32178;&936;&969;&936;&12290;&120;&105;&97;&111;&115;&104;&117;&111;&65287;&107;&114;
计点兵马,项羽手下还有兵一万三千,但他并不担心,因为在剩余的兵马中,还有最核心的江东八千子弟。这是最精锐的部队,是项羽征战天下最大的本钱,也正是有了这些部下,项羽才敢以区区一万之众去追击章邯二十万大军。当然,除去江东子弟之外,还有一支兵马也需要提及,那就是英布、蒲田的九江子弟兵。
英布和蒲田带领的这支两万人的部队在巨鹿一战中同样功勋卓著,由于他们主要是游击战术,因此伤亡相对较少。英布此时对项羽的军事才能心悦诚服,因此主动与项羽合兵,对章邯展开了追击行动。
章邯与项羽激战九次却未能突破楚军防线,他就知道已经彻底断粮的王离军团很难救出来了。事情很简单,一个饿了三天的人除了头晕眼花,气喘吁吁之外,你还能指望他有什么战斗力,还能舞刀弄枪的在战场上搏杀吗。既然不能,我又何必徒劳无功,牺牲自身实力去营救不值一救的人呢。
纵观章邯出世以来的征战史,我们发现其取胜的战役作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他喜欢依靠兵力上的优势碾压对手,或是采取某种军事策略取胜,而缺少那种一刀一枪在疆场上血拼成功的战例。
章邯第一战是在骊山附近的戏水偷袭周文,曹阳第二战是采用合围战术,渑池第三战时周文已经兵微将寡,军心涣散,因此仅依靠人数上的优势就能碾压周文了。敖仓附近对决田臧,是章邯、李由、杨熊三路夹击的成果。收复荥阳杀死李归,那更是以牺牲将士的性命,舍命登城换取的胜利。武关击败宋留,是因为宋留怯战,先行撤兵的缘故。至于半日之内连破伍许和邓说,更是和李由巧妙布局的结果。陈县杀死蔡赐,城父城枪挑张贺,完全是兵力不对等条件下的战斗,不能说明章邯所部秦军的强悍。其后章邯进攻魏国,临济城下击败魏齐联军靠的是偷袭,战败项梁部下馀樊君使用的是伏击,定陶城下击杀项梁是夜间的偷袭,棘原打败季布与龙且靠的是策略,通过上述这些战例我们能看出来,章邯取胜的军事手段都是这种情况,其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再来看章邯失利的几次对决,先是在齐国东阿城下面对救援的楚军主动退却,在濮阳城依靠的是防御体系采取收缩防守战术,真正进行连续野战的战例就是在巨鹿城下与楚军的决斗,结果面对兵力远逊于自己的楚军,竟然未能前进半步。如果要给个结论,我们只能说章邯的部下其实缺少战斗的血性,他们更擅长打伏击战和突击战,对巨鹿城下这种硬碰硬的遭遇战其实并不擅长。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判断,所以章邯主观认为断粮后的王离军团已经深陷绝地,不值得救援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这一点上,章邯没有王离看的准,他发生了误判。
章邯部下的组成有两类人,一类是在骊山为嬴政修墓做苦力的刑徒,一类是各种工匠以及各地征发的民夫。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原来的东方六国,章邯之所以快速的将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除了大秦完善的军备体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秦给这些人许下了一个诺言,那就是剿灭叛军后这些人可以恢复自由之身,战争中获得的土地、财产归他们个人所有。
承诺的确很诱人,但他有两个前提,一是确实消灭了叛乱;二是到最后你能活着看到这种结果。你要是战死了,对不住,那些土地财产只能充公。章邯部下不是傻子,他们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要想改变命运,首要的前提是活着,所以他们打伏击战和突击战可以,可以用最小的伤亡代价换来最丰厚的胜利果实。但是一旦是遭遇战,章邯部下就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一刀一枪的拼杀下来,就算杀敌一千,自己也要自损八百,如此一来战争成本加大而胜利果实偏小,利弊权衡之下这些人当然不愿意死磕。
王离的长城军团不一样,这些秦军大部分都是秦国本地人,是关中子弟,秦国完善的军功制度就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另外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原,根本实施不了什么伏击战,要想战胜匈奴骑士,只有硬拼死磕这一条路,所以王离部下的秦军根本不惧野战。断粮对章邯部下来说是灾难性的,但对王离部下来说短时间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野战最先决的条件,就是你忍饥挨饿的战斗意识要比对手强。
王离之所以不选择突围,一是他识破了项羽的计谋,想要与章邯合兵,形成两路夹击的态势;二是王离相信自己的部下,相信他们可以忍受短时间的断粮,只要章邯赶到,他们就可以出击,从背后给予各路援赵的大军致命一击。
很可惜,王离没有等到章邯的大军,不擅长遭遇战的章邯部下没能突破楚军的防线,章邯又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