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武乙是昏君还是明君,
殷商已经没有了他的灵魂,
而历史还是要继续前进,
太丁和帝乙作为武乙的嫡传子孙,
虽说王位坐的比较顺,
可由于祖宗的原因,
早把国家折腾得根基不稳,
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民心,
结果传位到商王第三十任,
也就是帝乙的儿子帝辛,
据说整天就知道和妲己鬼混,
没法镇服诸侯和众臣,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周大军,
帝辛最终选择了在鹿台自焚,
商纣王成了他最后的名分,
可叹雄才大略的商汤和伊尹,
五六百年的江山就这样化成齑粉……
周王朝取代殷商,
中国人堪称耳熟能详,
还有后人所作的《封神榜》,
让武王伐纣显得更加浪漫和夸张,
这段王朝交替的历史稍后细讲,
现在要回顾一下历代商朝君王——
很不理解如今的历史启蒙课堂,
教科书里关于商朝的篇章,
写得虽然不很复杂冗长,
但“十七世三十一王”却说得有模有样,
可如果按照史籍资料仔细寻访,
从商汤灭夏到殷纣灭亡,
怎么算也只有三十任君主高居庙堂,
为什么就能多出一任天子排行?
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迷茫。
早在《国语》的《晋语》篇,
就有“商之享国三十一王”的论点,
这引发了后世学者的各种推算,
近代史学大师吕思勉,
分析的结论是周虽取代了商的江山,
但仍保留了朝歌这块地盘,
由商纣王之子武庚接管,
以安抚殷商遗民对亡国的不满,
无奈武庚选择了叛乱,
最终被周公诛杀平叛,
殷商的王祀才彻底玩儿完,
所以第三十一王应该算在武庚上面。
而依照人文大师柏杨先生所见,
参照近代出土的《竹书纪年》书简,
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己登基坐殿,
掌握了商朝的第四任王权,
直到太甲诛杀伊尹后归还,
才让商汤的香火得以续延,
殷商三十王加上伊尹之篡,
所谓的“三十一王”正好凑全,
不过此事的可信度在前文已有论断。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观点又截然相反,
他通过甲骨文发现,
商王室的承传,
在殷商卜辞中记录得很完满,
所以考订商汤嫡子太丁有资格入选,
这才是三十一王的准确排班,
包括商中宗由太戊到祖乙改变,
这都得到了国内史学界的公认和称赞,
当然有些人也颇不以为然。
毕竟商王朝离我们非常遥远,
历史的研究本来也很难,
诚如吕大师所言,
细读史书才会有真相大白的那天,
也许“三十一王”只是古人的一句漫谈,
仅仅凭借尚有争议的推演,
就拿来教育历史课堂上的青少年,
又并不告知出处和来源,
即便篇幅再怎么简单,
是不是略有不负责任之嫌?
无论殷商世系如何猜解,
历史最终就是要有生有灭,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衰竭,
总会经历太多太多的风霜岁月,
自从商族的始祖契,
直到武丁启用傅说,
商王朝的历史始终在向前书写,
虽然也有黑暗的世界,
高宗还是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
那时的臣民空前团结,
国内似乎很难再有奸邪,
百姓安居乐业,
内忧外患逐步解决,
然而这一切,
离不开殷商民众对上天的感谢,
他们才会对傅说这个奴隶妥协。
回头再看商朝的英烈,
成功的秘诀,
似乎都不能和迷信分裂。
玄鸟生商的传说,
本就是神奇的巧合;
商汤灭夏建国,
第一战讨伐的是葛,
理由就是葛君对上天犯了错,
把敬天的牛羊搬上了自己的餐桌;
中宗太戊没让商朝沉没,
是依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