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是史上著名的暴君,
对比于自己的父祖前任,
姬胡的昏庸残暴绝对可以超过他们,
比如周懿王对民间的讽刺可以容忍,
周孝王面临困境懂得笼络人心,
周夷王虽然烹杀过大臣,
那可能也是事出有因。
但周厉王却容不得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论,
所有反对他的人都无法生存,
逼得周朝百姓只有紧闭嘴唇,
不敢发表任何的不满和郁闷,
交流都不靠语言只靠眼神。
也不知厉王是愚蠢还是天真,
看到所有人从此小心谨慎,
便以为天下就可以太平安稳。
所有大臣自然也不敢阻止姬胡发昏,
只有召公虎仗着自己是王室宗亲,
鼓足勇气向厉王奏本:
百姓不说话不代表他们温顺,
阻止别人的批评早晚会祸及自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引发的怨恨,
一旦爆发就会像山洪狂奔,
心中长期被压制的愤懑,
会将一切摧毁鲸吞,
那时陛下还怎么当九五之尊?
所以还请大王对子民的话有所听信,
广开言路之门!
面对召公的心急如焚,
厉王依旧置若罔闻,
其实以姬胡的残暴凶狠,
没有因此杀了召公已算是开恩。
而召公最终也一语成谶,
他担心的暴乱终于来临,
国人的愤怒终于压抑不住如同井喷,
几乎所有的官民都加入了起义的大军,
他们将周王的宫殿团团围困,
厉王身边也没有了保护他的人群,
不可一世的姬胡再也不能耍横犯浑,
只有一心逃命连爬带滚,
“国人暴动”从此载入历史的风云。
“国人”是指仅生活在国都的人,
并非周朝统治下的所有人民,
这次起义不仅彻底动摇了周王室的根,
更让中华大地有了自己明确的年轮,
公元前八四一的年份,
成为了中国信史开端的标准,
这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周公与召公是周朝世袭的爵位,
作为姬旦和姬奭的子孙后辈,
面对厉王统治的崩溃,
他们心里恐怕是杂陈五味,
推翻君主是臣子的大罪,
但拥戴暴君姬胡更于心有愧,
进不能进退不能退,
难道真的要江山尽毁?
大周朝的民心还能不能挽回?
周召二公想出了了一个折中的应对,
依旧尊奉姬胡天子表面的尊贵,
但也没有请他从藏身的彘邑回归,
以免激起更大的暴乱是非,
而周天子的权力和恩威,
则由周召以及其他的贵族分配,
这套制度有点像如今的议会,
历史给了它“周召共和”的称谓。
也有人说周朝“共和”这个词汇,
跟现代“共和”的区别如同驴唇马嘴,
周王朝的“共和执政”是诸侯所为,
当时的政府由“共”国君主“和”带队,
所以“共和”是人名而非政治精髓,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或思维,
周朝的“共和”都堪称中华的新里程碑。
共和在周朝走过了十四年,
国家也渐渐结束了混乱,
周厉王的人生也随之走完,
他儿子姬静终于登上了历史的台面,
周宣王扬起了复兴祖业的风帆。
姬静能成功等到这一天,
据说也非常艰难——
面对国人暴动沸腾的民怨,
姬胡父子本来都不可能安全,
得知太子躲在召公家避险,
民众全都包围在召公的府门前,
一定要对暴君斩草除根才能心甘,
史书再一次表现了召公虎的忠肝义胆,
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奉献,
让他做姬静的替身去迎刀挡剑。
这事儿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言,
如今也恐怕很难考证圆满,
作为伟大的王朝圣贤,
鼎盛的大周早期已经有了周公旦,
这位元圣的美名似乎大到无限,
尽管召公奭也为武王辛苦地打江山,
但没落的周更需要有召公虎这样的人选,
可以高瞻远瞩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