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商鞅的出身并不算太好,
通过他的几个不同名号,
可见他的社会地位不算很高,
“公孙”意味着诸侯君主的后代根苗,
证明是某国某公的子孙血统可靠,
和“公子”一样是个身份代表,
可当时的诸侯国家不少,
所以天下的“公孙”也就多如牛毛,
区别无非就是谁能更加富贵逍遥,
比如贤明的子产又叫公孙侨,
但绝对不与公孙鞅是同姓同胞;
而“卫”相当于商鞅的国籍护照,
卫国任何人都可以用“卫”自我介绍;
只有“商君”这个称呼才足够骄傲,
属于后来为秦国变法富强立下的功劳,
总之卫鞅是卫国落魄贵族四处飘,
只因对法家学问研习精巧,
才凭借能力做了公叔痤的幕僚。
自从秦孝公释放公叔痤回巢,
这位相国因为惊吓劳累又没有良药,
没过多久便彻底病倒,
魏罃对此当然明了,
估计公叔痤经不起病痛的煎熬,
便在探病时顺便与他谈唠,
希望他推荐一位继任英豪,
公叔痤推荐卫鞅是块“好材料”,
别看此人仅仅是中庶子人微官小,
但任命他做相国绝对可信有效,
如果君主对卫鞅的才能没有需要,
那就一定要把这个人杀掉,
否则此等能人一旦被外国得到,
敌国富强对魏国是大大不妙。
卫鞅当然也要来探望自己的“领导”,
公叔痤又对卫鞅发出警告,
提醒卫鞅逃离魏国一定要趁早,
只因他看出君主对卫鞅并不知晓,
他担心魏罃会采取他建议的第二招,
那意味着卫鞅的性命不保,
建议主公杀卫鞅是为了国家公道,
而劝卫鞅赶快从魏国出逃,
完全是出于个人感情和私交,
这两种心态并不能混淆。
不想卫鞅并不因公叔痤的建议而烦恼,
更没打算狼狈地逃跑,
因为公叔痤的建议似乎被君主讥嘲,
魏罃既然没拿自己当成“国宝”,
反而还会把自己看成是“草包”,
杀自己的建议也就变成了“闲聊”,
所以卫鞅看不出自己有什么危险征兆,
事实证明了卫鞅的判断与思考——
魏罃感觉公叔痤的推荐有些可笑,
甚至认为相国已经垂垂终老,
提出的建议竟不经过大脑,
竟然随便将继承人寻找,
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如同芥草,
怎么能让这种人辅佐我理政掌朝?
至于不用就杀的论调,
更是毫无意义的“胡闹”,
对一个平庸的中庶子妄举屠刀,
岂不被人将我大魏小瞧?
最终卫鞅完全在魏罃心中音空信杳……
卫鞅确信了自己在魏国没有前程,
他选择在纷乱中独自静等,
他相信早晚会有君主看重自己的才能,
那时便可一展抱负赢取功名,
果然他等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
便毫不犹豫地奔向秦国都城,
到了秦国卫鞅想尽快走进秦宫,
将自己的治国理念直接说给君主听,
于是他将自己的计划设计完整,
先找到景监将关系疏通,
有人说景监就是这位大臣的名姓,
也有人说景监是个太监姓景,
总之景监在秦孝公身边非常得宠。
卫鞅通过景监接近了秦孝公,
等于摆脱一切复杂程序直面高层,
可君臣的第一次会面很不成功,
卫鞅的言论听得秦孝公睡眼惺忪,
只因他讲的是上古尧舜如何治国理政,
这让渠梁觉得内容又假又空,
回头怒斥景监对自己不忠,
找这种迂腐之辈怎能让秦国强盛?
景监埋怨卫鞅害自己脸红,
卫鞅反而希望景监再次帮忙通融,
提出了第二次面君的申请,
可结果还是让秦孝公很不高兴,
因为卫鞅这次讲了夏禹商汤如何贤圣,
周文王和周武王如何英明,
景监自然又一次做了“出气筒”,
卫鞅当然也免不了景监的嘲讽,
然而这一切让卫鞅成竹在胸,
他已经了解